【走读老城·地名寻踪】七座城门守卫合肥(下)_大西门_西平_环城公园

发布日期:2025-06-25 20:12    点击次数:153

七座城门见证城市历史,本期续说西平门、水西门、拱辰门三座城门的前世今生,带您探寻老城历史坐标。

雄关耸立西平门

西平门即今大西门。嘉庆《合肥县志》中称为西平门,寓意西方太平。原城门上有楼,楼三楹,内有铜身关公像,前有瓮城,顶有石台。今城门、楼虽无存,但门名称仍沿用于今址——长江中路与环城公园西路交叉口附近,西南毗邻雨花塘。

图| 西平门 十二郎 摄

瓮城乃古代城防要冲,是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高度与大城相当,它的形状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方形的就称方城;圆形的如瓮,故称瓮城。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相传当年合肥老城的七座城门都是二道门,即有头道门和二道门,形如新月,故称月城。西门月城本较宽阔,明末战乱后,月城改建为狭长通道(出城向南四十米再折西)。据说,进城门的路,不是笔直的。从木桥走过,走进城门后,路弯了一道,才又到城门。

展开剩余78%

民间另传,“西平门”虽名寄太平,然旧时合肥西郊匪患不绝,多亏“西平门”坚固雄伟,屡护城内安宁。所谓“铁打庐州城,雄关西平门。”明太祖朱元璋入城时,正式将“西平门”的牌匾挂上城门,意喻“西方平定、平安”。

2012年,三孝口街道经过街区改革,成立了西平门社区,这也是通过为社区命名的方式,留下了历史记忆。

金斗河西水西门

水西门,因城门在金斗河的西北,所以称之为“水西门”。建于明代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前后),城山有楼,有三楹,前有瓮城,顶有石台。今城楼无存,但门名仍习惯沿称。位置大致在现在的寿春路西与环城公园西路、环城公园北路交汇处,北接亳州路,东南邻杏花公园,西南临黑池坝。

图| 水西门 十二郎 摄

据说,南边原有旱西门(俗称金斗门),南淝河经西水关过此门穿城而过,这段称“金斗河”。明朝中期,庐州知府徐钰为抵御刘七之乱,塞旱西门水关,于金斗河北岸重建“水西门”。

传说,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探知提学御史徐之垣将来庐州府主持科举考试,便预先派人埋伏在路上杀了他。然后,让手下假扮成徐之垣及其随从大摇大摆地从水西门进了合肥,并让另一批人扮成挑夫、客商和应试的儒生混入城内。晚间,就在庐州府的官员们正在为“御史”设宴接风时,张献忠起义军发起了攻城号令,张献忠一马当先从水西门杀进合肥城,里应外合攻占庐州。

图| 杏花公园

今日水西门畔,杏花公园静倚琥珀山庄,合肥市图书馆书香氤氲,清溪路上车流如织,安静与律动、人文与风景,在此完美交融。

国耻难忘拱辰门

拱辰门,又称北门,在拱辰街以北环城公园北路与宿州路交口附近。嘉庆《合肥县志》载其“拱辰门,楼三楹,月城顶有石台”,取义于《论语·为政第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因北门面对北方北斗星,故名。

图| 拱辰门 十二郎 摄

今城门、楼无存,名仍在。相传南宋时,郭振来此驻守时,把北面的城墙往外扩展。扩展后的北门就叫拱辰门,取“拱辰”的“四方归向”之意。当时在拱辰门外正北淝河上还有一座拱辰桥。

在拱辰门附近的环城路上,有一座“拱辰桥死难者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是一组写实的浮雕,展现的是当年日军攻陷合肥城,老百姓从拱辰桥欲逃往城外时惨遭炮火轰炸的场面。这是合肥人记忆中惨痛的一页。1938年5月14日,日军占领合肥,在拱辰桥,日军用机枪、炮弹、刺刀疯狂屠杀合肥人民。在被日军占领的数月之内,合肥被屠杀同胞就高达五千余人。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合肥人从未忘却这段历史。2005年5月9日,《合肥晚报》发表了题为《拱辰桥畔应竖一座死难者纪念碑》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合肥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向全市发出“为拱辰桥纪念碑募捐”的倡议,并带头捐款。振臂一呼,应者云集,4个多月捐款人数近万人。2005年9月18日,“拱辰桥死难者纪念碑”奠基。2006年8月15日,牵动了上百万合肥市民目光,倾注了近万名合肥市民爱国热情的“拱辰桥死难者纪念碑”落成。

这座石碑让更多的合肥人了解到这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也时刻警示合肥的年轻一代:勿忘国难,勿忘国耻。

图| 拱辰街

从拱辰门进城后,通过现在的拱辰街可直达城内。如今改造后的拱辰街成为合肥最具特色的市井文化街区:菜市门口的鸡蛋灌饼店总是排着长队,四湾大肠午前即售罄,干渣肉、酥炸丸子、烤鸭、米花糖香气弥漫……即便网购盛行,拱辰街仍人头攒动——这是温暖亲切的人间烟火。

下期预告:

“三国故地”是合肥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古老的合肥城里三国的印迹无处不在,在地名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逍遥津、教弩台、藏舟浦……请看下期《三国烙印在庐阳》

发布于:北京市

相关资讯